“80年前,无数青年以‘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万青年十万军’的壮志投身民族救亡,用生命诠释了‘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’的担当。”马波以抗战历史为切入点,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,勉励青年学子,“新时代青年的‘成长课’,要读懂历史这本‘教科书’——既要看到抗战先辈‘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’的壮烈,更要理解‘落后就要挨打’的深刻教训,将个人专业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,让青春在强国建设中绽放光芒。”围绕新生面临的学业适应、目标迷茫、职业选择、价值实现等问题,马波提出“历史镜鉴—现实担当—未来行动”的三维成长路径。一是以史明志,筑牢信仰根基。通过参与“抗战精神进校园”主题实践、研读《苦难辉煌》等历史著作,理解“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”,将专业选择与国家医疗健康事业需求相结合;二是以行践知,锤炼过硬本领。在学业维度深耕解剖、生理等基础课程,在科技维度关注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的融合前沿,像抗战时期科学家“以身许国”那样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;三是以梦为马,勇担时代使命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可聚焦基层医疗资源优化、老年健康服务等国家需求领域,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在互动环节,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张睦晨问及“如何避免职业选择与国家需求脱节”时,马波动情地说:“80年前,协和医学院的师生冒着炮火抢救伤员,用医术守护民族生机;今天,你们选择医学,就是选择了‘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’的使命。建议通过‘红色病房’志愿服务、乡村医疗调研等活动,在实践中感悟‘医者仁心’与‘报国初心’的共鸣。”
“青年成长,既要做‘仰望星空’的理想者,更要做‘脚踏实地’的实干家。”马波在总结寄语中强调,希望同学们将个人成长坐标嵌入国家发展蓝图,在实验室里精进技术,以科技自强回应“卡脖子”挑战;在社区服务中践行初心,以专业能力守护人民健康;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,让抗战精神中“天下大同”的理念薪火相传。
此次“与师品茗”活动,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、个人与国家的联结,不仅为新生破解了入学适应难题,更让“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爱和平、开创未来”的抗战精神转化为青年学子的成长动力,激励他们以“强国一代”的担当,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。


